激發(fā)學習興趣,轉變傳統(tǒng)的音樂雙基教學方式
摘自:《南京市建鄴區(qū)教師進修學?!?
一、問題的提出(教學片段摘錄《音樂與影視》音樂鑒賞)
[現(xiàn)象一]教師:……你們看過電影嗎?知道什么是影視音樂嗎?今天老師就來告訴你們,影視音樂是……它的發(fā)展歷程是……它的表現(xiàn)形式包括主題音樂、場景音樂……主題曲、插曲等,下面我們來欣賞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插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電影《冰山上的來客》反映了解放初期在新疆地區(qū)我軍與敵特分子做斗爭的故事……歌曲由著名作曲家雷振邦根據新疆地區(qū)的民歌所創(chuàng)作的,在影片中出現(xiàn)了三次……
[現(xiàn)象二]欣賞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插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連續(xù)播放歌曲在影片中出現(xiàn)的三個片段)后,教師提問:此曲具有哪個地區(qū)少數民族的特色?此插曲在影片中出現(xiàn)了三次,為什么出現(xiàn)了三次?學生一:新疆地區(qū)。學生二:加深觀眾的印象。學生三:因為歌曲好聽。……
教師:大家回答的都很好,這首歌曲是具有新疆地區(qū)音樂的風格,它在影片中出現(xiàn)了三次,但每次出現(xiàn)的場景都是不一樣的……
二、問題的分析與對策思考
“現(xiàn)象一”和“現(xiàn)象二”的執(zhí)教老師都片面地理解了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現(xiàn)象一”中學生的興趣不高,教師講的過多,“填鴨式”的進行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現(xiàn)象二”中,教師通過視頻的播放,引起學生的興趣,但由于相關音樂知識介紹不夠,缺少設問前的有效引導,以致學生問題的回答沒有圍繞音樂與影視的關系而展開。以上兩種現(xiàn)象都違背了音樂教育內在的本質----審美教育,音樂新課程注重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音樂審美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只要有興趣,他們就會主動的去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只有當學生掌握了相對系統(tǒng)、規(guī)范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才有可能獲得更深刻而完整的審美體驗,否則只能流于表面,因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行音樂雙基教學都要圍繞音樂審美來進行,都要為音樂審美而服務。
興趣,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lián)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樂教育沒有升學考試的外部力量的推動下,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就成了學生學習音樂的主要動力甚至是惟一動力。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專心聽教師講授,能否樂意去接受新的知識,并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開展視聽、節(jié)奏、歌唱、表演等一系列的學習活動,關鍵在于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生動活潑的音樂活動形式和新穎多變的教學方法,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引導下,才能產生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并在不同主題內容要求下廣開思路,才得以調動頭腦中原有的記憶表象,在不斷的進行組織加工,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因此,音樂教學在突出學科審美特征的基礎上,必須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健康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形成師生之間對教學內容的認同和共識,這是追求雙基教學與審美體驗和諧統(tǒng)一的有效保證。
音樂雙基包括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基本技能。音樂基礎知識是指學習、了解和掌握音樂基本表現(xiàn)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節(jié)奏、旋律、和聲等)和常見結構(曲式)以及音樂體裁形式等基礎知識,有效地成為學生審美能力形成與發(fā)展的基礎。音樂基本技能是指準確運用基礎知識去理解、分析和表現(xiàn)音樂,指的是將基礎知識轉化為繼續(xù)學習音樂的能力。音樂雙基的教學是提高感受和表現(xiàn)音樂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習音樂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但是雙基教學必須融于音樂鑒賞、表現(xiàn)等實踐活動之中。對音樂的題材、體裁、形式的學習了解,以及對音樂基本要素及其表現(xiàn)力的挖掘,標志著高中學生整體音樂素養(yǎng)的高低。高中學生在學校音樂學習中,應對音樂學科的各個方面知識有一個綜合和相對完整的了解和較為深入的學習,而不僅僅在于初步的作品感受以及“好聽或不好聽”的層面之上。音樂雙基的學習和運用應與教材中的音樂內容、相關文化、藝術實踐活動等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以便使學生能夠做到學以致用。
《音樂課程標準》為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追求以審美為核心,激發(fā)學習興趣,徹底轉變傳統(tǒng)的、“我教你學”的音樂雙基教學方式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它告訴我們:音樂課程改革并非將知識技能“淡化”、“舍棄”與“割裂”,而是在尋求音樂雙基教學與興趣培養(yǎng)的完美結合點,將音樂的雙基教學融合在聽、唱、動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作為一個音樂感知和審美探索的過程,使學生在審美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學、愉悅地學,這正是我們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始終關注的問題。這種關注需要體現(xiàn)在教學目標中、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的安排中、體現(xiàn)在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中、體現(xiàn)在教學評價中、體現(xiàn)在課后教學反思中、體現(xiàn)在教學的全過程中。
三、教學案例設計(《音樂與影視》音樂鑒賞再設計)
1、教學目標
樂于參與《音樂與影視》教學過程中的各項實踐活動,初步了解音樂的姊妹藝術“影視音樂”;
通過對本課所涉及的影視音樂的欣賞、感受和分析,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音樂在影視藝術中的作用,并樂于參與討論相關話題;
在鑒賞影視音樂的過程中,能初步了解影視作品中的主題歌、插曲、主題音樂及場景音樂;能簡述出音畫“對位”及“同步”的表現(xiàn)手法和涵義;
在為影視片段配樂的活動中,能根據特有的影視畫面,嘗試選擇恰當的音樂為電影畫面進行配樂。
2、教學重點、難點
影視音樂在影視中的作用及表現(xiàn)形式;理解影視音樂分類的特點和要求。
3、課前準備
教師認真查閱有關影視音樂的資料(影視音樂的誕生、發(fā)展、分類、作用等);準備1--2首用鋼琴或其他樂器演奏的影視音樂片段;反復觀看、聆聽感受《辛德勒的名單》主題音樂和《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插曲。
引導學生在課前通過網絡與其他媒介去搜集有關影視音樂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并做好在課堂上交流的準備,使學生帶著相關資料和認識、思考或問題來上課。
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圍繞目標達成的相關教學活動(含評價)。
4、資源開發(fā)與利用
本課教材提供了電影《辛德勒名單》、《冰山上來客》和電視劇《紅樓夢》中的4個音頻材料,依據教學目標,對教材內容資源進行如下再開發(fā)和重組:
電影《天堂電影院的》的視頻材料(無聲)和與之相配套的3首樂曲音頻材料。
無聲電影《城市之光》的視頻材料和電影《雨中曲》的視頻材料(根據學情選用)。
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插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在電影中出現(xiàn)3次的3個視頻材料。
電影《臥虎藏龍》中的兩個不同場景的視頻材料。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主題音樂的視頻和音頻材料以及電影中猶太人被屠殺,男主人公心靈受到撞擊場景的視頻和音頻材料。
電影《魯濱遜漂流記》的視頻片段(無聲)
圍繞教學目標設計相關實踐活動與探討話題;PPT制作整合。
重組后的教材作品有2個(《辛德勒的名單》主題音樂和《冰山上來客》插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音視頻),要求精聽、精看教材中的2首作品,了解熟悉補充的3首作品。
5、過程設計
以聽一聽、說一說的視頻片段對比欣賞導入。播放電影《天堂電影院》片段(分三段:無聲、有聲和非原聲),提問:1、它們的相同與不同之處?2、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導學生對所觀看的電影片段展開討論并表達自己或小組的感受,通過無聲與有聲的對比,電影原聲音樂與非原聲音樂的對比,使學生直觀地體會到音樂在電影中的重要性,以此引出本課的課題----“音樂與影視”。
在此過程中,盡可能利用學生資源來共同分享他們在課前所獲取的關于影視音樂的知識。
播放無聲電影《城市之光》的片段。提問:這是哪位喜劇大師?他用什么來向觀眾表達和詮釋劇情呢?學生結合課前的相關資料收集和整理,進行討論并交流感受,教師給予激勵性的評價并以此啟發(fā)、開拓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了解影視音樂發(fā)展過程的略況。(注:該部分可以依據學情設置為“機動”。)
欣賞電影插曲。從學生容易接受的影視歌曲入手,播放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插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逐次、遞進提問:此曲具有哪個地區(qū)少數民族的特色?此插曲在影片中出現(xiàn)了三次,為什么出現(xiàn)了三次?引導學生從唱腔、歌詞、演唱形式等音樂要素來分析歌曲開始并討論回答問題,通過問題的分層提出和解決,分析插曲與電影的關系,最后讓學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引導學生進一步親身體驗音樂中所蘊涵的情感。通過師生對話并結合學生原有認知梳理、鞏固和進一步了解影視作品中的主題歌、插曲、主題音樂及場景音樂。
播放電影《臥虎藏龍》中的兩個場景視頻。提問:這兩個場景音樂分別用什么樂器演奏的?音樂又是怎樣表現(xiàn)特定內容的?讓學生分小組交流與探討,教師引導學生從音樂要素特征上來分析《臥虎藏龍》中武打場景的配樂;也可讓學生練習其基本節(jié)奏型并配合畫面場景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初步了解“音畫同步”的影視音樂術語及其表現(xiàn)手法。
《辛德勒的名單》主題音樂欣賞。師生交流電影的相關背景,出示主題音樂的曲譜,引導學生:a、看曲譜聆聽主題音樂;b、體會音樂主題的旋律特色;c、演唱主題音樂;d、分析音樂表現(xiàn)特征以及作品曲式。通過四個步驟培養(yǎng)學生讀譜、聽辨、感受、分析、交流等能力以及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辛德勒的名單》背景音樂欣賞。播放片段(無聲,猶太人被屠殺,男主人公心靈受到撞擊的場景)后,給學生提供三段音樂,讓學生聆聽并討論哪一段音樂是電影原音(第一段是《辛德勒的名單》的主題音樂,由小提琴奏出的哀傷音調,第二段是一段具有恐慌緊張氣氛的音樂,第三段的旋律純凈、節(jié)奏簡單的童聲合唱)。讓學生聆聽所提供的三段配樂并做出適當的選擇并相互交流選擇音樂的理由。
在此基礎上,播放電影原音(與電影畫面屠殺背景形成對比的第三段音樂(童聲合唱)),提問:電影采用這段音樂在電影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通過音樂與畫面的強烈視聽對比給學生以心靈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鳴,在此基礎上講解“音畫對位”的表現(xiàn)手法,學生更容易感受和理解影視音樂的獨特魅力,能投入、有感情地哼唱這段童聲合唱。
活動與探究。出示三首不同的音樂和畫面,請學生為畫面配樂。學生通過聆聽和觀看、分組討論,每組選派一名代表上臺交流并對自己所配的音樂加以評論,進一步加深體會電影音樂的作用。出示表格來對本課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對高中學生而言,要促使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盡情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鼓勵提出各自不同的審美感受及對音樂的不同評價。
評價與總結。評價與總結需要關注與教學目標的內在聯(lián)系以及學生的參與面,要讓學生在評價過程中感受愉悅、滿足和自信,激發(fā)他們對音樂發(fā)自內心的熱愛,以及終身感受和享受音樂的能力。
四、點評
音樂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藝術。在音樂教學中要符合學生的音樂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突出音樂的藝術性、實踐性特點。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結合豐富多彩的音樂實踐活動來進行,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fā),面向全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讓學生主動快樂地參與到聆聽、感受、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和享受音樂的美,并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啟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他們在實踐參與中去感受、體驗,不僅僅重視實踐結果,更重視學生實踐的過程,在豐富的音樂活動中獲得直接的審美體驗,潛移默化地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激發(fā)學習興趣,轉變傳統(tǒng)的音樂雙基教學方式,通過追求雙基教學與興趣培養(yǎng)的和諧統(tǒng)一,使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自覺自愿地學習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積極地參與、體驗音樂,享受音樂的美感,整體地把握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和情感內涵,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xiàn)中的作用,為音樂所吸引、所陶醉,與之同時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和對音樂審美的敏感。
本課根據新課標中“在實踐中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的思想,設計了引起興趣→體驗→探討→創(chuàng)作的教學程序,采用了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目的在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并逐步具備獨立欣賞影視音樂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關注到學習主體部分→學生群體的興趣指向。
材料的選用和制作:選用易激發(fā)學生興趣的題材。從課堂反映看,學生積極性高漲,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在課件的制作上,也充分考慮到這點,既保證了教學過程的一氣呵成,又保證了學生興趣和注意力的不間斷。教學的重難點也在較輕松愉悅的過程中得以解決。
學生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從學生的課前準備、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教學的評價等,教師自始至終都站在引導者的位置,參與和引導著學習過程的進行。學生資源的有效開發(fā)和利用,形成了學生對教師和教學內容的認同和共識,有效地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突出審美體驗中的雙基學習:本課學習中所進行的影視音樂表現(xiàn)形式和相關術語的學習了解(主題歌、主題曲、音畫同步、背景音樂等)、技能的訓練(視讀樂譜、音色聽辨、作品分析等)無一不是在有一定的感性認知上進行的。構建于感性層面上的雙基學習更為學生的認知需求奠定了基礎。
音樂課程改革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實施過程,是社會發(fā)展和教育發(fā)展的產物,必然要經歷一個個反思→完善→再反思→再完善階段。我們在此過程中也需要學會不斷地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這里除了進行課程標準的再學習領悟,還需要不斷回顧和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反思學生的實際所得,反思學生實際所得對他們后期發(fā)展的影響。堅持音樂教學中以審美為核心,追求雙基教學與興趣培養(yǎng)的和諧統(tǒng)一,追求理性與感性的平衡,為學生的在校音樂學習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更為他們終身享受音樂夯實基礎。
[參考書目]:
1、《新課程音樂教學案例選評》曹理
2、《音樂教學研究與案例》王安國
3、《新課程實施難點與教學對策叢書》(音樂)謝尚飛、謝乙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