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課改專題 > 初中音樂課改 >

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改進的幾點嘗試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18   點擊:

摘自:《昌平教育信息網》

[文章摘要]: 根據調查,幾乎所有的中學生都喜歡音樂,但是卻有不少學生不喜歡音樂課,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問題。在中學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中,那種人為的固定不變的模式,呆板陳舊的方法,單調枯燥的內容,注定要使學生久而生厭,繼而失去學習的興趣,那么,如何改變這種局面,解決問題呢,我對音樂課堂教學進行了幾點新的嘗試,對音樂教學模式坐了新的定位。

一、音樂教學現狀分析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訴諸于人的聽覺,打動人的內心,使人獲得各種美的感受,這一過程說明音樂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感染力,塑造力,問題是音樂作品那樣具有吸引力,感染力,而且據我的調查大多數的中學生都非常喜歡音樂,卻都對音樂課沒有興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原因何在?

1.學生由于年齡小,知識欠缺,理解能力不足,對音樂作品有“完全不熟悉”的陌生感。這種陌生感便是學生與音樂作品之間的心里距離,心里距離越大,也就越沒有興趣,難怪那些被世人公認為美妙的音樂,而學生聽來卻是不屑一顧,無動于衷的。

缺乏對感性這一概念的正確理解,忽略學生的感受。從感性入手讓學生學習音樂在原則上是合情合理的,但感性這一概念仍然有感覺和感受之分,感覺是被動的,是無感情的接受,而感受則是主動的,有感情的投入,在學習音樂時,不論有沒有興趣,教師都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都會打開錄音機讓學生聽音樂,使學生常常處于不情愿的被動階段,教師從主觀上忽略了學生主動,有感情投入的一面,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停留在感覺階段。

3.由于教育觀念,教學方法的陳舊,造成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是把學生當做一個機械的容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可縮性,可變性。只傳授知識概念,技能方法,只要求學生記憶和模仿。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過多地強調學習技術,為認識樂譜,每一課必練枯燥的識譜,或干巴巴的唱音符,錯誤的將學習識譜變成學習音樂的主要任務,把會不會識譜作為衡量一個人懂不懂音樂的標準,偏離了音樂教育的方向,而且由于純技術的訓練帶有一定的強迫性,迫使學生產生畏懼感,產生對學習音樂的厭煩心里,以致喪失了學習音樂的熱情和信心。

4.音樂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唱50年前的歌曲,聽100年前的音樂,這樣的音樂課學生能喜歡嗎?客觀地說,現行音樂教材中,經典的音樂作品選用得較為充分,而富有時代氣息的音樂作品太少,使得朝氣蓬勃,追求新奇,幻想未來的中學生對現行教材不滿意,進而影響了學生對神奇的音樂世界的積極探索。

那么,如何改變這種局面,解決問題呢?我反復認真考慮了自己的音樂課堂教學,試圖打破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對教學模式做了新的定位,對音樂課堂教學進行了改進。

二、改進措施

(一)唱歌教學

1.運用隊行變化,組成小組學習,改善教學環(huán)境,提高教學質量。

將學生排成面對面的兩組橢圓形進行發(fā)生練習。以前在做發(fā)生練習時,學生都是面朝老師排成正方形隊伍來演唱,唱時各唱各的,演唱效果一直不理想,學生容易忘記老師在演唱前所提的要求。將學生排成面對面的兩組橢圓形進行發(fā)生練習,主要是讓學生在自己演唱的同時,也注意到對面學生的歌唱姿勢,讓學生面對面進行觀察,監(jiān)督,以便迅速準確的掌握正確的呼吸方式,輕松自如地進行歌唱。

2.傳統(tǒng)的教唱模式為:欣賞歌曲----學唱歌譜----直接唱歌詞----藝術處理,改為欣賞歌曲----直接唱歌詞----再學歌譜----藝術處理。

在唱歌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聽賞錄音或老師的范唱 ----學唱歌譜----學唱歌詞----藝術處理。音樂課的大部分時間教識譜,把本應該是生動活潑又有趣的唱歌課變成了純粹的知識傳授課,技能訓練課,教一首新歌,把曲譜視唱下來了(其實只有少數唱會了,大多數是“濫竽充數”)再填唱幾遍歌詞,這節(jié)課也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而且基本上堂堂課都是如此。這種教學模式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了學習效率。采用欣賞歌曲----直接唱歌詞----再學唱曲譜的教學模式,這樣即使曲譜復雜的歌曲,學生先唱歌詞,在學唱歌譜,學生歌唱的好,譜也學得快,并且所花的時間少,因為學生都有對新鮮事物好奇的特點,在學生興趣最濃的時候,只要解決了節(jié)奏音準的問題,一首歌曲就會很快地學會,效果當然好,待回過去再唱譜子時,因為已經解決了音準,節(jié)奏的關系,學生只要添上音符就能演唱,所以學得也快。這樣的做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感受能力提高,學習曲譜的畏難情緒減少,用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對音樂作品進行反復的體會和演唱,提高學生審美意識和演唱技巧。

3.有選擇的適度引入通俗歌曲

通過調查表明,絕大多數的學生喜歡通俗歌曲,這是因為通俗歌曲的音樂語言簡單,易學易懂,對待通俗歌曲,我們應該全面客觀的評價它,接受它,適合中學教學的內容取之,不適合中學教學舍之。把一些中學生喜歡的優(yōu)秀的通俗歌曲引入課堂。如歌曲《大中國》《中國人》《讓世界充滿愛》《走進新時代》《我的中國心》《春天的故事》等。通俗歌曲引入課堂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有效的手段和途徑。它讓學生感到老師已經注意到了他們的興趣和愛好,而且能以平等的態(tài)度和他們一起共同探討優(yōu)略,辨別美丑,無形之中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他們自然而然的就會對音樂課產生興趣,讓學生享受到音樂藝術所給予的無限樂趣。再進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引導,充分發(fā)揮起其積極健康方面的審美價值和音樂教育作用,用來充實我們的中學教學內容,促進中學生音樂修養(yǎng)的全面提高。

在唱歌教學中,我還讓學生為歌曲重新填詞,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歌曲,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指導學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對白,改變成有情節(jié)的音樂小品,自己上臺演唱,自己想象和編排舞蹈動作,即興表演等。

(二)欣賞教學

欣賞教學是整個音樂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huán),對學生審美意識的發(fā)展,審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活動都必須依賴聽覺,因此,聽的參與是音樂欣賞教學的關鍵,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音樂聽覺,培養(yǎng)學生真正具有音樂的耳朵,使其終生受益,也是音樂教學必須重視的任務,。如何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聆聽音樂中去,感受,體驗音樂作品的美感呢?首先要選擇符合學生審美能力的音樂作品,以及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音響美感的環(huán)境。其次教師要設計可參與的方式,并把自身對音樂的理解融入教學中,以高度的熱情與學生一起參與欣賞活動。以豐富的情感啟迪感染學生,使學生主動地參與音樂欣賞

在傳統(tǒng)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對樂曲的欣賞常常使學生處于一種完全被動的狀態(tài)中。多數情況是教師出主題,分析曲式,學生能聽出主題與對比主題,能聽出曲式結構就可以。以至造成教師滔滔不絕地講授樂曲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及貢獻,樂曲的內容幾結構,然后再聽一遍樂曲以印證教師的講授正確無誤。那么如何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欣賞教學之中呢?

1.以“閉目法”聆聽音樂

當人們閉上雙眼或身處黑暗中,視覺失靈,眼睛中斷了接受外界信息刺激,這時聽覺神經卻異常敏銳。平時在睜眼時難以捕捉到的聲音信息,此時變得清晰可辯,細微的風吹草動,遙遠的蟲爬鳥鳴,俱收耳底,由于減少了外界對視覺的干擾,大腦高度集中,一切與外界的交流全由雙耳承擔。所謂豎起耳朵聽。這時用美妙的音樂去刺激“盲人”的聽覺,讓其從唯一的途徑 ----耳朵去捕捉每一個音符,從中去感受聆聽,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上課準備鈴響,即開始播放選定的音樂,讓學生靜靜地趴在桌上閉目聆聽,一二分鐘后將音樂逐漸減弱,消失,讓學生處于一種極好的音樂氛圍之中,再開始上正課。下課之前,再次讓學生閉目趴下,打開音樂,鈴響后,抬手示意,學生隨音樂悄悄走出教室,這時,少了平時下課時的喧鬧,唯有優(yōu)美的音樂送學生離去,走了很遠,還不時傳來學生哼唱的旋律,這樣,就將 45分鐘的審美教育延伸到了課堂以外。我的想法是盡可能讓美好的音樂在學生心田里多停留一分鐘,日積月累,將會對學生一生成長產生極大的影響。

2.注重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個體感受,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

“沒有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痹谛蕾p音樂作品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文化素質不同,對音樂的理解也會不盡相同。一首樂曲帶給人們的想象不會是單一的,而應該是多姿多彩的。我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敞開心扉,用自己的心,獨立的去感受音樂帶來的震撼,進而喚起無盡的遐想。這正體現了藝術欣賞的結果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藝術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都有自己的獨特感受,都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一定的豐富和提高。為了實現這個教學目的,我在每首作品欣賞后都設計了學生的參與活動。這樣,既可以檢查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的程度、,又可以發(fā)揮他們對音樂作品的想象力,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例如欣賞作品《婚禮進行曲》時,讓學生隨音樂想象一段婚禮的場面,并體會音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欣賞完畢,教師小結,“象這樣在各種儀式上起烘托氣氛作用的音樂就是儀式音樂,它屬于實用音樂的范疇。下面欣賞一首儀式音樂《歡迎進行曲》想想這段音樂在什么場合使用比較合適?”曲畢,請一組同學為大家自行設計表演一段頒獎儀式,通過表演,臺上臺下的同學更深地感受到了音樂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作用。

3.教師要把自己融入音樂,創(chuàng)設音樂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克服學習中各種困難的動力,而良好的情境的設置則能很好的起到這種作用。授課前,教師要深刻理解,準確把握音樂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師既要成為音樂作品的欣賞者,又要做音樂作品藝術感情的傳播者。教師應根據自己的知識,見解和閱歷,把握作品的情感脈絡,并首先引起自己感情上的共鳴,然后在將這種情感傳給學生。在授課時,通過講解與欣賞有關的故事,音樂家的事跡,懸念的設置,問題的提出等多種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強烈愿望。例如,我在引導學生欣賞《黃河的合唱》時,首先,利用投影儀給學生出示了黃河的發(fā)源地,流經路線的圖片,讓學生觀察,然后提出問題,“看這條河是什么河,發(fā)源地在哪里,最后注入什么海?”師生共同討論,運用多種方法啟發(fā)學生,然后再播放歌頌黃河的詩朗誦及錄音讓學生聽,使他們不僅能從視覺上感覺到它的靜態(tài),動態(tài),聽到它的聲音,而且還能展開想象,聯想。這樣在活躍的氣氛中,學生加深了對作品的印象,知識的理解。

4.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由于學生的注意力有限,單純的聽覺容易使學生感到乏味,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在欣賞用電腦制作的經典名曲時,可以隨意選擇播放的起訖點。隨意改變樂曲的速度,只播放想聽的樂器而屏蔽其它的聲部,可變換樂曲的調性,甚至可以改變任何聲部的樂譜。教師可以根據特定的環(huán)節(jié)需要,隨心所欲地調用多種圖文,聲象,信息,利用播放 VCD讓學生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并且適時地顯示提示性文字,資料。利用播放CD唱盤來欣賞作品內容,并在播放期間顯示某段音樂曲譜或同時用文字作以解說等。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聽覺能力和視覺能力。同時綜合,增加了分辨和記憶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

音樂欣賞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不要采用單一的某種,只要教學效果好就可以。如我們還讓學生邊聽邊用體態(tài)及簡單的動作表現自己的感受。讓他們把自己對某段音樂的感受用文字或語言表達出來?;蛞髮W生畫一幅畫來表現音樂的意境等等。但多聆聽和誘發(fā)興趣是最基本的,更應見縫插針,時時處處有美妙的樂聲陪襯著學習和生活,爭取人人都成為音樂愛好者。

(三)器樂教學

馬克思曾說:“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a href=http://www.qzxapp.cn/yueq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樂器演奏更是唱歌的延伸和發(fā)展。因為演奏時,耳,眼,腦乃至全身都要協調工作,不僅培養(yǎng)了樂感,而且對人的素質和潛能的開發(fā)有巨大的作用。

樂器進課堂是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必由之路,它有助于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良好情操。它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以班級授課為主的,以合奏為中心的教學。通過器樂進課堂使它同日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視唱,歌曲,欣賞教學以及節(jié)奏訓練相結合。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音樂中來,通過實踐調動學生積極性,突出學生主體,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讓學生參與到音樂中來,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感受音樂,表現音樂,有效地提高整個音樂教學的效果,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那么,在農村經濟條件比較落后的情況下,如何使學生從參與器樂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恰當地把器樂引進課堂呢?

1.利用廢物,引進節(jié)奏打擊樂進課堂。

初一年級學生還處于好動階段,模仿能力強,但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課堂巧妙地運用打擊樂,以教材用的旋律節(jié)奏相配合,這樣不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解決了,而且又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學生的節(jié)奏感。我校充分利用廢舊的物品,動員學生自己動手制作自己喜歡的打擊樂器。例如,三角鐵(廢鋼棒制)、碰鈴(廢車鈴制)、沙錘(飲料易拉罐裝石子)、小快板(竹板制)、梆子(硬木制)等等這樣上課時人人參與,各個有樂器。我將這些樂器分成若干個聲部,先分類訓練,然后進行綜合訓練。學生們一邊歌唱一邊按自己的聲部進行節(jié)奏打擊,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學生的表現欲,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運用豎笛參與課堂教學。

豎笛比較便宜,攜帶方便,音色優(yōu)美,適宜學生吹奏。符合集體教學原則的教學形式。豎笛參與課堂教學不僅是技術傳授,更是對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yǎng)。豐富了課堂教學模式,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效率。

例如在欣賞教學中,我指導學生用豎笛吹奏音樂主題,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音樂中去。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對主題音樂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如在欣賞,《瑤族舞曲》時,為了幫助學生感受其不同的情緒和音樂形象,在教學中啟發(fā)學生用較慢的速度和較弱的力度吹奏第一樂段的旋律,用于表現瑤族少女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的音樂形象。體現出優(yōu)美,抒情,柔和的情緒。第二樂段的旋律由于它的情緒有優(yōu)美抒情變?yōu)闊崃冶挤?,用于表現小伙子闖入舞蹈行列中,盡情歌舞的音樂形象。我便啟發(fā)學生用稍快的速度,中強的力度來吹奏。學生們興致很高。認真吹奏,似乎這迷人的音樂將他們帶入美麗的瑤族村寨。在盛大的節(jié)日里,與瑤族人民共享這美好,幸福的時光。我相信,等他們長大以后,如果再聽到這首樂曲,一定會勾起他們對初中生活的美好回憶。

綜上所述,我對我的音樂課堂教學進行了改進,逐漸提高了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參與音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學生成了音樂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成了學生的學習伙伴,音樂課堂教學煥發(fā)了生機。

普通學校的音樂教育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首先是培養(yǎng)人,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一代新人,要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yǎng),能夠喜歡音樂,欣賞音樂,表現音樂。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教學活動中,自覺主動地感受音樂,自己動手創(chuàng)造音樂,從而獲得音樂素質的提高,智能的開發(fā)和個性的發(fā)展。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環(huán)境中主動學習音樂知識,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只要我們充分利用音樂本身的音響,色彩,深邃的意境所誘發(fā)出來的神奇魅力,揚音樂之長,從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入手,改變單一型教法,讓學生學得愉快,學得高興,學生們一定會早日走入音樂殿堂,喜歡音樂課的。

[參考文獻]:

1、貝王克、杜光主編《中等學校音樂教學法》人民音樂出版社

2、資利萍《重論流行音樂進課堂》載《中國音樂教育》2000年11期

3、楊川美《學生不喜歡音樂課的成因探析》載《中國音樂教育》。2000年12期

4、魯曉虹《情感----音樂欣賞教學的紐帶》載《中小學音樂教育》2002年4期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