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課改初探
摘自:《喇叭花》
一、課改強調了對學生素質、能力、個性的培養(yǎng)
要把素質教育的要求落實到音樂教學。教學工作是學校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因此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各科教學來完成的。原來的各科教學中較多的是只重視本學科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yǎng),對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并不重視。以音樂教學來說,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認為音樂是一種技術課,它是傳授音樂技能的技巧課,音樂教學方法也以“教音樂”為宗旨,教師的教學目標往往停留在“幫助學生順利地學會教材規(guī)定的內容”,教師的注意力必然集中于唱歌、識譜、樂理、欣賞等技能技巧的傳授和訓練,而忽視了對人的素質、能力,特別是個性的培養(yǎng)。
而教改后的教材不僅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技巧,還強調學生綜合智力素質的開發(fā),包括人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靈敏反應能力、注意力、記憶力、協(xié)調合作能力、審美能力等因素的訓練和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音樂達到教人的目的,通過教人來更好地學習音樂。課改后的音樂教育著眼于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重視人的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有了想上音樂課和更想唱歌的情感和欲望,特別是學生愿學、樂學。因為有感才有受,有感才有智。否則再簡單的技能技巧訓練,也只能成為機械的操練,呆板的重復。例如,律動是一種技能,它在有規(guī)律的動作中培養(yǎng)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在傳統(tǒng)教學中,律動教學以模仿為主,教師在講臺上示范,學生在座位上模仿,教師和學生都著眼于動作,學得會做得像就達到了要求。為了學會這一技能,使能力參差不齊的學生都能做整齊,師生一起一遍又一遍地反復練習以至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而以素質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進行教學,同樣學律動《齊步走》時,我讓學生聽音樂律動進入教室,啟發(fā)學生想象:“我們是大森林里的動物和植物,高高興興地來參加聯歡會”,每個人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和小植物并模仿它們的樣子,只要跟著音樂互相不碰撞,學生們無拘無束跳著、飛著、跑著、爬著,有的是大象、有的是犀牛、有的是眼鏡蛇,等等。最后大家都進入教室來到自己的位置上,當音樂一停,各人擺一個造型,讓老師猜“動物、植物在干什么”。有一個小女孩趴在地上還不時地伸伸舌頭,她得意地說:“我在模仿家里的小貓在看電視!”《齊步走》的律動不僅培養(yǎng)了韻律感,又顯示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和他們的個性。又如律動游戲《青蛙學唱歌》就是以學生自主進行學習,教師啟發(fā)學生:“假如你是青蛙,你怎樣學唱歌”。學生自編的動作來自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由于學生個性各異,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的動作也各不相同,千姿百態(tài)。學生邊做動作,邊隨著音樂即興表演。生動有趣的動作常常使學生邊做邊笑,最后教師隨便說一個數字由學生自由組合,誰找不到小伙伴誰就給大家唱一首歌。在這個游戲中既培養(yǎng)了創(chuàng)造力、現場應變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膽量,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整個活動中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創(chuàng)造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學習的積極性也極高。我們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要開發(fā)學生的潛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才干。在一次創(chuàng)造活動中,田夏一郎小朋友一下子創(chuàng)編了21個動作,葉皖寧小朋友也編了32個動作。
二、課改給了教師更廣闊的思維空間
雖然課改還處于實驗階段,但教師的教學理念更新了,在教學中,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的束縛,形式各種式樣,這樣上起課來比較靈活,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課堂教學的改革。
1.在課堂上采用雙語教學
我在課堂上用英語向學生問好:
表揚有創(chuàng)新精神、有勇氣、大方、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very good.
回答正確:ok.學生稱呼我:mrss mo或teacher mo.
表揚同學時全體學生用:good,good,very good.
起立、坐下:stand up、sit down.
這種比較有新意的課堂教學,不僅在形式上靈活、多變、新穎,也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使科目與科目之間接近了距離,向科目綜合化趨勢發(fā)展。
2.讓學生走出課堂
有學者對小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注意穩(wěn)定性進行研究,發(fā)現7~10歲兒童的注意力可維持20分鐘,10~12歲約為25分鐘,12歲以上兒童可維持30分鐘。一般來說,學生到第三節(jié)課時大腦左半球已處于疲勞狀態(tài),所以就必須使這個優(yōu)勢興奮中心轉移到大腦右半球形成新的優(yōu)勢興奮中心,也就是使大腦左半球皮層的區(qū)域處于抑制狀態(tài)。讓學生走出教室,換一個新的環(huán)境,變換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大腦處于一種興奮狀態(tài),正由于這種興奮狀態(tài)使得學生的思維處于一種發(fā)散的狀態(tài),有利于進行創(chuàng)造,如在學習音階時,我設計了《過音階河》的游戲,我?guī)е鴮W生走出課堂,在室外進行游戲教學。要求學生在過河時要踩在音階的石頭上,不能掉到河里。要邊唱音名邊過河,結果有的學生是一塊石頭一塊石頭地跳,有的從“1”直接跳到“3”再跳到“5”,有的學生邊跳邊180度轉動身體,有的單腳跳,有的學兔子雙腳跳,有的男孩甚至從“1”直接跳到“5”。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很快就掌握了音階知識。
學生的智力、創(chuàng)造力是在學習過程中發(fā)展的,離開了學生的學習過程,發(fā)展智力、創(chuàng)造力都是一句空話。發(fā)展智力、創(chuàng)造力又要憑借學習材料才能得以實現,因此憑借音樂教材,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讓各種學生的智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發(fā)展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任務。
3.弘揚民族音樂
廣西每年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國際民歌節(jié)”,我充分地利用了當地的音樂課程資源。在欣賞課上我會讓學生欣賞課本以外的優(yōu)秀民歌,如:《大地飛歌》《盤歌》《對歌》《趕圩歸來啊哩哩》等,當學生聽到高潮時就情不自禁地揮動雙手、擺動身體哼唱。我還有意識地讓學生學唱思想內容健康向上、有情趣的民歌,如《對歌》。通過欣賞和學唱民歌,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了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
4.完善評價機制
我根據課改理念、課程目標,改變了過去那種一張試卷一首歌定音樂成績的做法。進行綜合性音樂期末測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采用了唱歌、打擊樂器、律動、歌表演、欣賞等幾方面對學生進行測評,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在測評中允許學生在唱歌、打擊樂器、律動、歌表演、欣賞中任選一項。在唱歌的測評中允許學生在課本里任選一首自己喜歡的歌曲或課本以外思想內容健康向上、適合小學生演唱的影視歌曲。還允許學生邊敲打擊樂器邊唱歌。打擊樂器的測評中讓學生自選一樣打擊樂器演奏課本中或自己準備的歌曲。還允許在課外學習樂器的學生演奏樂器參加測評。如一(2)班的侗族小朋友盧智琦在測試課上興致勃勃地捧著一個大蘆笙,十分投入地給小朋友們演奏了《吹蘆笙》,同學們?yōu)樗麩崃业毓恼啤T诼蓜?、歌表演的測評中,我允許學生以個人表演或自由組合的方式選擇課本中或自己準備的旋律或歌曲進行表演。欣賞測評中我先播放一段錄像請學生說出錄像中出現了哪些樂器,再請學生聽一段某種樂器單獨演奏的曲子,請學生說出樂器的名稱。如請學生觀看一段鼓號隊演奏的錄像,提問錄像里有哪些樂器;接著請學生聽一段小號的樂曲,提問是什么樂器在演奏。
三、課改教學從教師為中心轉化為學生是主體
不能把師生關系看作是單純的知識傳授關系,而要樹立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懷著對學生的愛和對知識的愛的感情向學生傳授知識。如果學生是知識的容器,灌滿這個容器可以用電腦,而教師是要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要靠教師的情和愛觸動學生的心靈。學生需要知識,更需要熱情。所以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而不只是教少數天賦好的學生,要為多數中等學生特別是后進學生服務,要讓全體學生主動、積極、饒有興趣地學習。
有一個女孩年齡較小,功課也極差,音樂也不例外。有一次,我請她起來唱首歌,她就是不開口,同學們異口同聲說:“她什么也不會,她是我們班最差的!”像這樣的孩子每班都有幾個,作為老師應該給這些孩子后天增加營養(yǎng),多關心,多輔導,多幫助,多給以教學上的特殊的愛,當然教師要花成倍的力氣,花更多的心血。經過一個學期的幫助,我對她一點一滴在別人看來極容易的事,都給予肯定、贊揚。測試時,讓同學主動邀請她參加組合,她十分激動地和同學們一邊拍節(jié)奏一邊演唱了《大鼓和小鼓》,同學們?yōu)樗倪M步而熱烈地鼓起掌,我獎了她一面小紅旗,她第一次含著眼淚笑了。這些孩子也許不是音樂人才,但是要通過我們學科教育,使她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做人的自尊心。
音樂課改教材力求體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